小孩需要心理諮商嗎?
小明是一位7歲的孩子,在幼稚園時期活潑開朗,但升上小學後卻變得容易情緒失控,常常因為小事就在教室裡大哭大鬧。老師反映他無法適應團體生活,在遊戲時間會推打同學,導致其他孩子不願意跟他玩。小明的家人感到非常困惑和心疼:「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?為什麼突然變成這樣?」這樣的情況,正是許多家長面臨的困境。
如果您發現孩子有以下情況:容易生氣哭鬧、和同學相處不好、會打人或推人,如果能夠教導的都做了,請不要怪自己,也不要過度責備孩子。這些表現代表孩子遇到了壓力或困難,正在用這些方式告訴我們他需要幫助。
兒童心理諮商的意義與價值
每個孩子的行為和情緒背後,都有它的原因。兒童心理諮商可以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。心理師也會協助家長理解孩子,讓父母明白孩子行為想表達的意思。
心理師會觀察家庭成員如何相處,從日常的親子互動中,幫助父母找到更適合的教養方式和溝通方法,讓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。
兒童心理諮商在做什麼呢?
孩子在諮商中不只是「聊天或玩玩具」。我們會用孩子懂的方式,幫助他們表達與調節情緒,同時也支持家長找到更好用的教養方法。這些內容也希望幫助家長了解兒童心理諮商面貌以及合作的方向。當然,這些服務也會依孩子的年齡、狀況與家庭需求彈性調整,並與家長保持穩定回饋與合作。
1|第一次來:了解與評估
- 與孩子互動,觀察情緒、注意力、人際適應的樣貌等
- 與家長或主要照顧者面談,釐清目前的擔心與目標
- 了解孩子的成長歷程、在家與學校的表現
2|和孩子進行:遊戲治療或表達性治療
- 透過遊戲、繪畫、故事或沙盤,安全地表達想法與感受
- 學習情緒辨識與安撫技巧,例如生氣時的降溫步驟
- 建立自信與問題解決能力,練習把需求說清楚
3|和家長一起:親職諮詢與親子合作
- 一起調整可行的教養策略與家規,讓日常更有章法
- 提供親子互動的具體回饋與溝通句型(例如先同理、再引導)
- 規劃家長單獨回饋時段,對齊目標與進展
4|和學校連線:校園支持
- 視需要與導師或輔導室溝通,提供在校支持做法
- 建議課業或評量上的彈性與座位、作業調整
- 協助處理同儕衝突與社交技巧練習
5|需要時的後援:醫療與資源轉介
- 轉介兒童身心科評估,釐清是否需要藥物或進一步檢查
- 連結職能治療、語言治療或社福與社區政府資源
- 提供可用的求助窗口與申請方式
6|遇到風險:危機介入與安全計畫
- 進行風險評估,提供即時支持與家中安全守則
- 建立緊急聯絡機制與支持網絡(家人、學校、資源單位)
- 必要時協助就醫或跨系統會談
孩子可能透過六個向度得到的改變
透過了解與評估,孩子知道有人願意聽他說話,不會被責怪。
在遊戲治療或表達性治療中,孩子學會用安全的方式表達情緒,逐漸能說出「我很生氣」,而不是直接推人。
經由親職諮詢,家長調整教養方式,孩子感受到爸媽更有默契,在家裡更有安全感。
透過校園支持,老師能適時協助孩子穩定情緒,讓他在學校也能安心學習。
若需要醫療與資源轉介,孩子能得到更完整的評估與支持,例如職能治療幫助專注力等。
在危機介入時,家長和孩子知道有安全網接住他,學會在最難過時也能求助。
結語:給每位正在努力的家長
當孩子出現情緒或行為困擾時,家長常會感到無助、自責,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。但請記住:尋求專業協助不是承認失敗,而是為孩子找到更多可能性的開始。
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步調和需要。透過兒童心理諮商,我們不只是在「治療問題」,更是在陪伴孩子認識自己、學習表達、建立自信。同時,也支持家長找到更適合的教養方式,讓親子關係更緊密、更有品質。
如果您正在考慮是否要帶孩子諮商,或許可以問問自己:「我希望孩子擁有什麼樣的成長經驗?」如果答案是希望他能快樂、有信心、懂得表達與求助,那麼,現在就是很好的開始。
您不是一個人在面對,好家在陪您和孩子一起走這段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