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同志伴侶諮商
- 同志伴侶諮商
2019年同婚法至今已經邁向第六年,台灣平權了嗎?以及身為專業助人者,我們需要具備哪些性別敏感度,才能夠更協助同志的伴侶關係呢?
- 助人者需要理解
異性戀主義的影響:一種世界觀和價值系統。它讚賞異性戀,假設異性戀是愛和性的唯一適當表現方式,並貶低同性戀和其他非異性戀的價值。例如:詢問同志伴侶誰是女方、男方。
內化的同性戀恐懼:每個人在成長經驗中,都會內化異性戀主義。所以會有內化的恐同,為了保護自己不被威脅,經常會有意識與無意識的修正自己的言行,來合乎異性戀的期待。例如:男同志伴侶需要有陽剛的一面,因擔心性傾向被辨認。
父權體制與性別社會化的影響:在父權社會裡,只要是任一性別,不論其性傾向,都會被傳遞、要求並學習一套關於該性別的觀念和行為法則。所以在性別社會化的過程,往往一些會對同志成長過程帶來直接的傷害。
- 覺察同志伴侶特殊處境
隱形:對於伴侶關係會刻意保持低調,或甚至假裝彼此是異性戀者、我們是好朋友,以避免被排斥、取笑、羞辱、歧視。用暫時隱形的的方式來生存或保護關係。
缺乏社會支持:因為關係的隱形,在遇到關係困境時,會難以有社會支持可以討論。異性戀伴侶可以找朋友、家人討論伴侶關係,而缺乏社會支持的同志伴侶,可能會面臨只能自己煩惱傷心的處境。
- 對關係的不安是體制的責任
同志伴侶的不安,需要對其特殊處境有更多理解:異性戀不需要面對出櫃議題,對同志而言,性傾向從小在家中成為一種秘密,長期接收到身而為人的部分也難以被理解、害怕表達。那難怪會對關係感到不安,不確定對方能不能理解自己。因此是這個社會不夠友善,而不是我們天生怎麼了所以容易焦慮不安。
- 諮商中的權力
心理師的責任、同志伴侶的權力:我們都有內建的異性戀主義,影響我們如何看待世界與人我關係。因此助人者要持續覺察自己的性別態度,個案也有權力表達被忽略與感到奇怪或不舒服的地方,助人者有責任澄清與調整。
伴侶關係的相處,不是天生有缺陷,只是練習還不夠,這些技巧正在冬眠,讓我們一起喚醒!